張家山村位于隴縣天成鎮南部淺山區,下轄7個村民小組,335戶1183人,黨員69名,耕地4580畝,以烤煙種植、奶山羊養殖、鄉村觀光旅游為主導產業,村集體經濟年收入300多萬元,村民人均收入15800元。近年來,張家山村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落實落細多項舉措,深耕厚植文明沃土,持續推進移風易俗,大力弘揚文明新風,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一、強化黨建引領,讓文明鄉風根植群眾
近年來,張家山村堅持以黨建為統攬,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在摒棄陳規陋習、培育文明新風上下足功夫。村黨支部聯合新黨時代文明實踐站,定期召開新時代文明實踐專題工作會議,精心研究部署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確保文明鄉風建設有方向、有目標、有措施。村黨支部充分發揮黨員隊伍的先鋒模范作用,積極組織志愿者隊伍,深入田間地頭、農戶家中,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明實踐活動,涵蓋理論宣講、政策宣傳、愛老敬老、衛生整治等多個方面,全面提升村民的文明素養,營造和諧美好的鄉村環境。
二、強化陣地引推,讓文明鄉風融入日常
深入挖掘全村特色文化資源,將原有的張家山村黨群教育中心打造成為天成鎮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站,統籌利用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建成了村史黨史館、紅白理事大廳、家風家訓館、傳習亭等,構建了具有代入感、親切感的特色實踐陣地,廣泛宣傳特色文化,弘揚優良家風家訓;依托村級文化中心、農家書屋、文化廣場等現有活動場所和文化陣地,整合村民自治、文化教育、公共服務等功能,形成多向聯動效應。以村文化廣場等公共場所為重點,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二十大精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村規民約、優秀家風家訓、移風易俗、倡導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等為主題,通過墻體標語、景觀小品、張貼宣傳標語、設置宣傳專欄等形式,打造便于群眾理解和接受的宣傳陣地,讓群眾在耳濡目染中學理論、強思想。
三、強化服務引路,讓文明鄉風暖心為民
突出需求導向,堅持帶著使命、帶著問題、深入群眾開展走訪活動,及時了解掌握群眾需求和訴求。開展理論政策宣講活動。擦亮“老張講故事”志愿服務品牌,由村黨支部書記帶頭,充分發揮老黨員、鄉賢能人、道德榜樣的示范和引領作用,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二十大精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宣講,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常態化開展惠民政策宣傳、文明交通勸導、法律知識宣傳等活動30余場次,不斷增強群眾的法律意識和政策知曉率。開展關心關愛服務活動。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組織村干部、駐村工作隊、志愿者、公益性崗位人員,大力開展人居環境衛生整治、愛心理發、陪聊家常、節日慰問等志愿服務活動,關心關愛留守兒童、困難群眾、孤殘老人,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困難、情感心理等問題,積極培育鄰里互助、患難相恤的文明風尚。開展文化文藝服務活動。組織黨員干部群眾觀看紅色電影、愛國教育電影,積極開展“全民健身”“世界讀書日”“文化惠民”等活動,進一步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依托“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等傳統文化節日,組織“我們的節日”主題系列文化活動。2024年,共開展文明實踐活動120余場次,累計覆蓋群眾800余人,以實際行動讓群眾切身感受到黨的聲音就在身邊、社會的溫暖就在身邊、美好的生活就在身邊。
四、健全長效機制,讓文明鄉風蔚然成風
豐富新時代文明實踐形式,充分發揮特色實踐引領塑造新風貌、樹立新風尚作用。繼承發揚優良傳統。定期開辦“道德大講堂”,大力開展“十星級文明戶”“好媳婦”“好婆婆”“和睦鄰里”等評選表彰活動,深入推進抵制高價彩禮行動,用傳統道德教育引導約束群眾,形成崇德向善、人人講孝順、家家講誠信、戶戶比光榮的良好村風民風。用好“三評兩榜”機制。按照群眾評議、鄉賢評理、量化評比的程序評選先進典型和后進個人,設立紅黑榜公示,激勵優秀者再接再厲,鞭策落后者加壓奮進,進而全面營造見賢思齊的濃厚氛圍。拓展積分兌換效能。建立群眾“講文明、樹新風”積分臺賬,將群眾關心支持村級發展、樂于助人現實評價、扶弱濟困結對幫扶、家和鄰睦、急難險重任務表現等情況積分量化,每季度根據群眾積分兌換集體經濟分紅和愛心超市物品,讓群眾嘗到文明新風帶來的甜頭,切實感受到文明實踐發生的喜人變化。
張家山村堅持黨建引領,服務為民,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加強多方聯動,匯聚各級力量,持續深化移風易俗,形成培育文明新風強大合力,不斷推進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煥發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