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隴縣緊扣“傳播新思想、倡樹新風尚、培育新農民、建設新家園”目標,組織開展創新理論、文化文藝、文明新風、法治科普農村“四進”活動,精準施策激活鄉村文明內生動力,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精神動力。
一是理論宣講凝心鑄魂。構建“專家講理論、骨干講政策、群眾講故事”的“三級聯動”宣講機制,打造理論專題宣講、流動微宣講、云端智慧宣講、實踐服務宣講“四維”課堂,實現理論傳播全覆蓋。培育“關山新聲”宣講品牌,以“板凳課堂”“田間講堂”等形式,累計開展各類理論宣講220場,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同時借助紅領巾宣講、“匯”民直播間等線上方式開展宣講,實現理論傳播接地氣、聚人氣。
二是文化文藝浸潤人心。以“文藝強基+文化惠民”模式激活鄉村文化活力。開展“文化進校園”活動,開設戲曲、小調、非遺手工等特色課程,培訓學生3000余人次,在社區文化活動室開設聲樂、舞蹈、剪紙等公益培訓班,吸引了3000余名社區居民參與。結合“四送”“六進”活動,組織文藝演出60余場次、放映電影665場,開展“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323場,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讓文化暖流浸潤人心,讓精神生活更富質感。
三是文明新風蔚然成風。推行“典型選樹+實踐養成”雙輪驅動,推動文明鄉風落地生根。評選鎮村道德典型115人、“十星級文明戶”436戶,用身邊榜樣樹起“看得見的標桿”,讓群眾學有榜樣、趕有目標。舉辦“道德講堂”170場,開展道德模范座談會、“榜樣力量”先進事跡宣講221場,以“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傳遞正能量。深化“五禮”家風建設,通過“傳禮、行禮、學禮”三維聯動,推動傳統美德與時代新風深度融合,夯實基層社會治理根基。開展主題實踐活動234場,挖掘典型案例,創新推行“五禮”家風積分制,以“小積分”撬動“大文明”,推動文明習慣從“一時興起”向“常態堅持”轉變。
四是法治科普賦能治理。整合資源構建“大服務”格局,為鄉村治理注入“智治”動能。公檢法司聯動開展“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培養人民調解員650名、“法律明白人”1126名,舉辦法治講座120余次,為群眾普及法律知識,解答法律疑問,筑牢了基層法治防線。組織“山羊衛士”等專技人才服務團開展“三送三進”活動80場,科技賦能服務活動10場,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156場,把農技指導送到田間地頭,助力農民增收致富。
通過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四進”活動,農民思想素質有力提升,科學素養與法治觀念顯著增強,農村文明風尚日益濃厚,鄉風文明建設成效明顯。下一步,隴縣將繼續深化“四進”活動,不斷創新工作方式方法,持續提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水平,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